战争是自古以来就是国家进步的一种方式,战争主要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侵略战争,一种是自卫还击战争,而这两种战争基本都是先后进行的,从我国的发展状况来看,自1840年走入近代以来,都是在被侵略的过程中进行还击。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战场基本都在国内,不是民族仇恨,就是争取解放的内部战争,但是在建国之后,战争和冲突主要爆发在中外边境地区,比如五十年代的对印战争,以及七十年代的对越自卫还击战。
其中对越战争持续了近十年的时间,当时的中国为了应对越南的复杂局势采取了多种战略,其中老山战役中所采用的战略最为出名,为了拿下这块战略要地,中国方面采用独特的“轮”字型战略对敌,这种闻所未闻的操作让很多外国人不解,直到多年之后才明白。
老山战役的大背景
其实老山战役的第一大背景就是其国际因素,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之中,早就已经将“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一真理表露无疑。所以中苏关系破裂,中越关系恶化是这场战争爆发的首要因素。
早年间中越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点以及老一辈领导人与中国的深厚情谊,所以当时的两国其实是一种很亲密的革命战友关系,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于一系列的领土争端问题,两国逐渐产生了分歧。
而后越南方面领导人的更替导致了中越关系的进一步紧张,新上任的领导完全站在了中国的对立面,以遏制中国的影响力为主要目的,注定两国不可能相安无事,所以很快在边境上就爆发了冲突。越南方面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中越边境制造争端,伤害了我国大量的无辜人民,这种接连不断地骚扰无疑是在挑战中方最后的底线,直到1979年底,中国在迫不得已之下宣布对越南的入侵行为进行还击。
对越自卫还击战就此打响,当时的中国军队以势不可挡的形式推进着,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已经将越南占领的国境线推进了四十多公里,当时中方认为自卫的目的已经实现,所以军队开始逐渐撤退,但是越南方面却以中国撤退为理由单方面宣布胜利。
这种军事上的不断相持自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越南这种边境军事力量的长期存在无疑是潜在的威胁,所以无奈之下战争继续,老山战争就是这场旷日持久冲突之中最显著的一场战役。
持久的战役与“轮”字战略
老山乃是中越边境线上的一座山脉,主峰海拔大约1200米,分别向三个方向延伸,并且地形复杂,难以攀登,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越双方无论是谁,只要拿下老山,就拿下了西南地区的交通干道,也就是战争的主动权。
所以从1984年4月开始中越双方投入了巨大的兵力进行老山的争夺,中国军队凭借强大的作战能力将战线不断向前推进,随后开始了第一阶段的炮击拔点,为期一个月的时间,越南一方在火力网的覆盖之下完全抬不起头。
长时间的炮击之后,中方直接派遣部队紧随其后,在这种天衣无缝的战争模式之下,老山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被我军收入麾下,当然越南方面并没有坐以待毙,在了解我军的战略模式之后开始了疯狂的反扑。
主要体现在毛松龄战役上,在这场战争中,越南方面冒着炮火开始了疯狂的进攻,我军方面面对如此的攻势迎面直上,双方开始了激烈的对决,仅在一天之内我军就打完了三万发炮弹,最终这场战争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终。
7月12日之后,我国开始了持续时间长久的“轮”字战役。当时的越南对丢失老山地区非常不甘心,但是在正面完全不是我军的对手,所以在战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采取了游记和袭扰的手段,经常对老山地区进行小规模的挑衅。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中国方面从南京,广州,济南,北京,沈阳等地区分别抽出军队,总计十三万余人分批次进入战场,轮番参与防御,在防御一段时间之后进行部队战略位置轮换,继续完成防御工作。
这场防御战争持续时间很长,后续还有成都军区的部队持续投入,并且每一部分部队在长时间的拉锯战之中会不断轮换作战维持,这种部队的频繁调动让当时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感到疑惑,不能理解中方为什么要如此耗费人力财力大费周章。
多年之后的领悟
在很多年之后,世界各国终于明白了我国如此做的原因,首先就是自身的战略作用,每一次部队的轮换代表一种不同的防御措施和战略风格,然而这会让本身军队并不是很多的越南方面摸不着头脑,更加有利于战略的实施。
第二点就是能够更好的实现装备的更新和迭代,加速结束战争,我们知道,当时中美之间已经建交,所以多少存在一些军事朱装备上的来往,如此轮换,可以趁机让美国更加先进的装备尽快进入战争,扩大战果。最后是对部队自身的作用,不断地部队轮换可以让更多的中国军队得到磨炼,更好的实践了我军“练为战,不为看”的宗旨,能够整体增强我军的实力。
总结
所以这次老山战争所采取的措施,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在取得重大战果的同时,长时间的防御也能让我国军队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完善,让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军队更好的现代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