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到来之际,不仅意味着一场购物狂欢节,更意味着电商平台数据中心计算会达到海量峰值。而在日常非购物高峰日期,如何减少数据中心的碳排放,提升单位算力的效率是电商平台所面临的考验。
近日,蚂蚁集团举行主题为以绿色计算技术支撑高质量数字化的沟通会。
“蚂蚁集团在2021年大约有80%-90%的碳排放集中在数据中心,然而大部分的电能只是在维持服务器状态,在2019年之前,只有6%-12%是用于计算,如今提升到近40%。为此,低能耗且高能效的绿色计算技术将成为数字化建设的新起点。”蚂蚁集团绿色计算负责人、基础设施委员会主席何征宇在上述沟通会介绍。
“发展数字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在新的数字化时代里用算力解决之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让算力不要造成新的问题。”何征宇表示。应对算力增长所带来的高能耗问题,何征宇认为要增大单位算力的产出。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将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形态的融合基础设施归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提出要构建绿色智能、互通共享的数据与算力设施。
在上述沟通会上,据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副研究员顾荣介绍,目前国内各大头部的互联网企业、技术厂商都在重点研究绿色计算技术,蚂蚁集团以及阿里巴巴集团等都已经将免费公开多项绿色计算专利技术。
我国算力增长使用效率仍然较低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字经济是零边际成本效应突出的新型经济,要建立以“数据+算力+算法”为基础的通用技术底座。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算力规模已达到全球第二,算力已成为继热力,电力之后的新的关键生产力。
在“双碳”战略下,算力增长带来的能耗问题也应得到重视。何征宇认为,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这二十年,算力呈现了爆发式、粗放式的增长,但与之而来的能耗问题却没有被过多考虑,算力背后就是能源问题,能源问题就是碳排放的问题。
“我国算力增长的使用效率仍然较低,2019年我国生产一个单位GDP的能耗高于世界均值30%-40%。”何征宇介绍。
“2021年全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达到了2000多亿千瓦时,相当于两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2021年数据中心的碳排放量达7000多万吨,约为311万亩森林的年吸收量。”顾荣表示。
然而,顾荣表示,目前大约80%的电能消耗只是在维护计算机的状态,只有不到20%的电能消耗在做计算。
在顾荣看来,发展绿色计算不仅可以提升算力效率、缩短计算时间,还意味着维护计算机状态的时间也随之缩短,对此即可节约用于维护状态的电能消耗。
多家公司开放绿色计算专利技术
据了解,目前绿色计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采用高效节能的计算设备和配套设施,二是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计算资源分配效率,三是保障低成本低能耗的新型系统与应用。在何征宇看来,绿色计算具体实践应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向出发,物理层面要降低数据中心PUE(核心能耗指标,即数据中心总能耗/IT设备能耗);算力层面要通过软件技术合理分配计算资源。
与会嘉宾认为,绿色计算核心就是资源调度,也就是算力调度,“东数西算”也可以看作是国家层面的算力宏观调度。所谓“东数西算”是指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减排。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业内多家知名公司也都十分注重绿色计算技术的研发。
“蚂蚁集团发布《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将免费开放了绿色计算7项专利;阿里集团也发布了《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将参与到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及开放技术联盟,首轮将免费共享189项专利技术,到2030年阿里云计算算力供应将实现100%采用清洁能源的目标;腾讯将对外发布Tencent EnerLink 和 Tencent EnerTwin 两款产品助力绿色计算。”顾荣表示。
他进一步提到,如今,绿色计算的概念已经深入各个行业,如大数据处理,边缘计算,云计算,绿色AI,数据库等,这些领域对绿色计算的实践方法的一大共同关注点,就是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
绿色技术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前的绿色技术体系涵盖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绿色建筑技术、新材料技术、高端制造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循环经济技术。
“中国的绿色科技市场存在尚待开发的巨大潜力,包括许多重点领域产业所涉及的至少126个行业,比如污染防治领域,智能电力、绿色电网、能量存储的领域,能效领域,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交通运输,这些方面都是研究的热点。”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教授、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方恺在沟通会上表示。
然而,绿色科技创新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是不容忽视的。方恺认为主要有三大困境:一是高成本与高风险,一方面绿色科技以多学科集成创新为基础,需要大量的研发经费与人才投入,另一方面绿色科技创新失败概率较大,短期内投资回报率较低,市场风险较大。二是制度供给落后。缺乏合理的科技创新利益协调分配机制,缺乏完善的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缺乏健全的企业自主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三是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意愿、能力和资金进行绿色科技创新研发。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储备不足,原创性科研成果依然较少。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