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执行死刑前,张扣扣最后说了一句话

快手充值

他也许是建国以来最让人同情的杀人犯。

在因持刀致2人当场死亡、1人重伤抢救无效死亡而被法院判处死刑之后,社会上有很多人对他表示同情,认为他是一位为母杀人的“孝子”,纷纷恳请法院给其留一条生路——他就是张扣扣。

一、

2018年2月15日,张扣扣持刀将邻居王自新及其长子王校军当场杀死,将王自新三子王正军刺伤(王正军后抢救无效死亡)。潜逃两天后,张扣扣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这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案的根源,要从1996年说起。

张扣扣的姐姐张丽波很清楚的记得,那天是1996年的8月27日。

这天傍晚,时年16岁的张丽波和母亲汪秀萍、弟弟张扣扣去灌溉渠边洗脚,在返家途中与邻居王自新一家因琐事发生争吵,随后产生了肢体冲突。

据张丽波回忆说,在争吵中,汪秀萍王自新家人高马大的两个儿子抓住头发使劲往地下摁。弟弟张扣扣见状,赶紧跑回家通知爸爸张福如。

张扣扣边跑边喊:“爸爸,妈妈快被人打死了!”张福如连忙从家里跑出来,跟着张扣扣来到了打斗的现场。看到妻子被王自新和他的两个儿子按在地上殴打,张福如赶紧冲了上去,拽住妻子的胳膊,将她从王家父子的手下抢了出来。

张丽波清楚地看到,父亲正准备拉着母亲离开现场时,王自新对着两个儿子喊了一声:“别让他们走了,给我往死里打,打死了我抵命!”

王自新的话音刚落,王正军便捡起地上的一根木棍冲着汪秀萍的头部猛击了过去。随着一声惨叫,汪秀萍的头上顿时血流如注,倒在了血泊之中。

看到母亲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头上、脸上全是血,地上也流了一大摊,13岁的张扣扣疯了一般地扑在母亲身上大哭起来:“妈妈,我要替你报仇!”

二、

王正军的这一棍,居然把汪秀萍打死了。这起纠纷也随即变成了一桩刑事案件。

1996年12月5日,汉中市南郑县法院对这起案件作出判决:被告人王正军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成立。

但王正军作案时未满18周岁,且能坦白认罪,加之被害人汪秀萍本身也有一定的过错行为,王正军家又支付了汪秀萍的丧葬费用,故对王正军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7年。

法院的判决虽然让凶手得到了惩罚,但却不能抚平一个十三岁少年的心。尤其是张扣扣固执地认为母亲头上的那一棍并不是王家的小儿子王正军打的,真正打死母亲的是王家的老二王富军。

只不过当时王正军没有满十八岁,所以王家才让王正军承认是自己打的,为他的二哥顶罪——因为大家都知道,没满十八岁的人犯罪,是不会判处死刑的。

张扣扣的姐姐张丽波也认定王富军才是杀死母亲的真正凶手。

只不过在警察下来调查时,村里有些人为王家做了假证,都说是王正军打的。

村民们做假证的原因是因为王家的大儿子王校军是乡政府的党政办主任。“人家是当官的,在农村就是谁家有当官的,大家就向着谁说话。”

王正军被判7年,张家人是不满意的。只不过对老实的张福如来说,因为家里没钱请律师,也不知道找检察院抗诉,所以也就默认了这个判决。

汪秀萍死后,村民发现一贯活泼的张扣扣一下子仿佛成熟了许多。他不再是那个喜欢蹦蹦跳跳的小男孩了,而是变得沉默寡言起来。

只不过谁也不知道,从这时起,他的心里便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只要条件合适,这颗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的。

三、

母亲去世前,张扣扣原本在当地的初中成绩还有个中等偏上,如果没有这件意外,考上县里的高中应该还是很有希望的。

但这件事后,张扣扣的的成绩一落千丈,最后勉强混了个初中毕业,便辍学在家了。

在家待了一年之后,张扣扣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机遇。作为适龄青年,他被村里通知去参加征兵体检。

和大多数男孩子一样,张扣扣从小就喜欢看战争题材的电影,对军人有着一种天生的崇拜。听到村里通知自己去体检,张扣扣很开心。

2001年12月1日,张扣扣应征入伍,成了一名炮兵。

有一次,他在微信上告诉自己的发小张小万说:前几天部队领导问他们为什么来当兵,大家大多都说是为了报效祖国,只有他说是为了锻炼身体,以后给母亲报仇。

结果被领导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在部队呆了两年后,由于文化水平太低,张扣扣发现自己很难得到推荐上军校的机会,于是在2003年复员回家。

也许在这时,他对王家的仇恨又增加了——如果不是王家害死了母亲,自己至少可以读到高中毕业,这样在部队也许会有晋升的机会。

张扣扣复原回家之后,便去了广州当了一名保安。虽然工资不高,但张扣扣很孝顺,每个月都会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500块寄回家。

据父亲张福如说,几年间张扣扣一共往家里寄了一万六千五百多元,而这些钱在后来修房子中也派上了大用场。

弟弟如此孝顺,姐姐张丽波也很欣慰。只不过自己嫁得比较远,婆家的条件也不是很好,所以父亲翻修房子时自己也没出上什么力。她知道弟弟在外面打工也不容易,这些钱也是弟弟省吃俭用才省下来的。

张扣扣有一次和她视频聊天时曾说过,自己脚上穿的鞋子都是在地摊上买,都只有十多块钱,张丽波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由于没有多少文化,张扣扣干过保安,进过工厂,帮人卖过凉皮,但一直都挣不到什么钱。为了挣钱,张扣扣甚至在2017年5月报名去了阿根廷打工,但在阿根廷呆了几个月后,还是因为无法适应当地的环境而返回了国内。

张扣扣出生于1983年,在农村算是“大龄青年”了,父亲和姐姐一直为他的婚事着急,姐姐经常催他找个媳妇,但张扣扣都说不要。

据张扣扣的发小说,张扣扣不是眼光高,而是性格自卑,认为自己既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钱,没有姑娘会看得上自己。

只不过这些想法他没有告诉家里人罢了。如果张扣扣真的娶了媳妇成了家,也许就不会做出那种傻事了。

四、

从阿根廷回来几个月后,张扣扣迎来了2018年的春节。

2018年2月15日是农历除夕,也是家家户户祭祖的时候。

这天上午,张福如上山祭祖。临出门时,看见张扣扣正在水龙头前洗棉袄,就没有喊张扣扣一起上山。临出门前,张福如还和张扣扣打了个招呼,张扣扣并没有什么反常的举动,还要父亲早点回来,跟他一起准备年夜饭。

张福如刚上山没多久,就接到侄子打来的电话,说张扣扣出事了,让他赶紧回家。等他赶回家时才知道,儿子张扣扣杀人了!

据警方发布的消息:除夕当天,张扣扣看到王自新、王校军、王正军都回来上坟后,于是带着事先准备好的刀尾随伺机作案。

在王家人上坟返回途中,张扣扣持刀向王正军、王校军连戳数刀,又持刀赶往王自新家,对王自新连戳数刀,然后返回自己家拿上事先装满汽油的酒瓶,将轿车玻璃砸破,泼洒汽油焚烧。之后张扣扣逃离现场。

张扣扣烧车前,他的四伯张宏儒曾试图劝说张扣扣,但被张扣扣甩开。他对张宏儒说:“三条人命,我死定了。我妈死了22年,今天我终于把仇报了!”

张扣扣潜逃后,警方对他组织了地毯式的大搜捕。两天后的2018年2月17日早上,张扣扣投案自首。

张扣扣到案后,这件案子被冠以“为母报仇、快意恩仇”的名头,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甚至称赞张扣扣为“英雄”、“侠客”,有人还准备组织给张家捐款。

但在张扣扣所在的新集镇三门村,大多数村民并不赞同网络上的这种观点。村民们感到不解的是,“杀人犯怎么就成了英雄?”

在村民们的眼里,王家被杀的三人并不是“村霸”,虽然长子王校军被杀时是南郑区红寺湖管委会主任,但谁也没有听说他有过什么仗势欺人的行为。而被杀的王自新和王正军都和大家一样,是个普通的农民。

有村民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网上传言22年前张扣扣母亲被打死的案子,是王家的大儿子王校军疏通关系摆平的,还说王校军当时是乡长,其实这些传言都是造谣。

当年的王校军才25岁,只不过是个乡镇普通办事员,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能量。

五、

张扣扣到案后,对其杀人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这桩案件的审理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媒体对案件的审理情况也纷纷进行了报道。

2月23日,张扣扣的律师殷清利在看守所见到了张扣扣。

这次会见持续了整整5个小时,据殷律师说,在谈及22年前妈妈被王家杀害一事时,张扣扣数度掩面大哭。

张扣扣告诉殷律师:“我妈被打倒后,我跪在地上把她抱在怀里,拼命地叫着妈妈。妈妈想说话又不能说,鼻子里、嘴里喷流出血来,喉咙处有血经过的声音。妈妈流着泪,不一会就不行了。”

在谈起杀人的动机时,张扣扣说:“妈妈死后,我经常会想起她死的时候的画面。这22年来,王家从未向我们说过一句道歉的话,也没有任何赔偿。可能原来他们没这个条件,但是他们现在过得很好正是因为这个,才让我对他们的意见越积越大。”

在后来的庭审中,张扣扣也承认,如果这些年他生活好了,或者娶妻生子了,也许不会发生杀人的事。

大年三十那天,他看到王正军路过自家门口后,一下就想到母亲死亡的情景,“脑子一下就空白了,不受控制,当时有一点点冲动”。

张扣扣在辩护时称,母亲的死使自己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他认为这一切都是王家造成的。但在最后陈述时张扣扣还是表现出了对自己行为的后悔和歉意,希望法庭“给我一次机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我表示道歉,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对被害人家属表示歉意,希望他们能够谅解我。”

2019年1月8日,陕西省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张扣扣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后,张扣扣当庭表示上诉。

2019年4月11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张扣扣的上诉,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019年7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核准张扣扣死刑。陕西省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死刑执行命令,对张扣扣执行了死刑。

执行死刑前,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安排张扣扣会见了他的父亲张福如。见到父亲后,张扣扣对父亲只说了一句话:“爸爸,没事的。”据张福如回忆,在说这句话时,张扣扣的表情很平静,似乎有一种解脱的感觉。

张扣扣在看守所羁押期间,与那些整天处在惶恐、焦虑和绝望中的杀人犯不同,表现得非常平静。他在看守所每天坚持锻炼和阅读,和同一牢房的人也是有说有笑。他告诉其他人,自己做了该做的事,所以对于任何结果都能坦然接受。

张扣扣被执行死刑后,张福如拒绝领走张扣扣的骨灰。在他的心里,儿子的死是一起冤案,他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一个父亲的抗议。

六、

张扣扣杀了王家三口人,只有王富军这个儿子活了下来。在张扣扣被执行死刑后,王家搬离了王坪村,三名死者也没有按惯例埋在村后的四坡山,而是葬在了远离村庄的一个山坳里。

王自新和两个儿子死后,他的老伴杨桂英曾经回王坪村老宅搬东西。村民张开严与王家交情一直不错,便邀她到家中吃饭。席间杨桂英告诉张开严:死去的儿子王正军因为做生意欠了别人不少钱,王正军死后,债主多次登门找她归还,还威胁要告她,令她日夜不安。

杨桂英还担心一件事:当初王正军因为做生意需要在信用社贷20万,是王富军出面帮王正军贷的;现在王正军死了,信用社便找到王富军,要他归还这笔钱。

可王富军只是个普通打工人,老婆前几年又和他离了婚,每月收入不过3千多元,哪里有能力还这笔钱?她最担心的,是信用社会查会不会封掉王富军唯一的一处房子?要是那样,自己和王富军住哪儿去?

张扣扣死后,张福如很多时候都是坐在院子里独自发呆,既不上山砍柴,也不下田种地。

甚至在冬天,他家也是村里唯一既不烧火也不开电器取暖的人家。要知道冬天的陕西就算是白天也很冷,人们发现张福如经常坐在院中,冻得直搓手。

2020年冬,一位记者想上门采访张福如。走进张家的小院,看到张福如的外套是一件不算太厚的蓝色中山服。张福如告诉记者,自己身体好不怕冷,接着又掀开中山装,露出了里面的毛衣——记者发现这件毛衣已经破得不能称之为毛衣了,更像是“一些零碎的旧毛线织物”。

张福如说,这件毛衣是妻子二十几年前亲手给他织的,也是她生前留下不多的物件之一,所以他舍不得丢掉。

儿子死后,张福如很少和村里人闲聊,也不去串门。村民们都说张福如变了,有时在家也会从里面闭上门栓,任谁敲门也不开。

张福如告诉记者,村里有不少人是“编排”他去世的老婆,说要不是她爱骂人,张、王两家不会是现在这个局面。但张福如却想为妻子打不平:“农村妇女不都这样吗,谁没骂过人?”

张扣扣死后,女儿张丽波想把张福如接去呆一段时间,张福如拒绝了。他说自己将来死了,家里原本留给儿子的房子就给女儿,女儿总会把自己的后事安排好的。

七、

张扣扣案之所以备受社会关注,在于“为母复仇”这个传统,能否成为免死的理由?

关于张扣扣案的这场争论出现了两极,一些人认为他忠肝义胆,为母报仇合乎人伦,不应苛责;另一些人则认为张扣扣行径恶劣,手段残忍,罪无可赦,应当伏法。

法律专家认为,张扣扣案出现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民意走向,可以归纳为“民怜”与“民愤”两种不同的情绪。公众会因为对罪犯身世背景产生广泛的同情、怜悯心理或对受害方的行为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努力呼吁不应适用死刑;也会因为对罪犯的残虐手段、恶劣行为感到愤怒,强烈要求对其判处死刑。

张扣扣得到人们的同情,更多是因为张扣扣为母报仇的行为,与儒家传统的“忠”、“孝”观念有不少重合之处,所以能够激起了公众的同情。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复仇的悲壮故事,在儒家看来,为父母报仇是孝义之行,具有绝对的正当性,甚至是一种道德伦理上的义务。如果父母被杀而子女不为之报仇,则会被认为是忘恩负义,会受到人们的谴责的鄙视。

但是时代变了。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如果仍然赋予人民自行复仇的权利,那么公权力机关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整个社会也将变得动荡不安,人人自危。

因此法律绝对不能纵容姑息这种极端暴力的复仇行为,一旦稍微让步,造成的社会影响将十分巨大和恶劣。

不管在哪个国家,故意杀人都必须受到惩罚。一个现代、文明的法治社会,“私力复仇”绝不应被倡导,而应通过法律来主持公道。

从这个角度上,法院的判决不仅是对张扣扣犯罪行为的惩处,也是对民间未来可能发生的“私力复仇”行为的警示。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董彬认为,张扣扣案,对张、王两家都是个悲剧。“悲剧已经发生,教训必须吸取。

母亲的去世,对少年张扣扣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加之自身性格的偏激、日后生活的磨难等,最后将自己和被害人一起推上了绝路。所以全社会应该及时关注张扣扣这类人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疏通和关爱,防止其走向极端。如果张扣扣能够得到心理疏导和生活帮扶,或许复仇的火种就会熄灭。”

董彬认为只有重视和加强全民普法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体系,才能有效地防范一些恶性犯罪案件的发生。

她说:“张扣扣的伏法并不是案件终结,他之所以走上不归路,留给我们的是沉重的思考,但愿这是最后一个悲剧。”

张扣扣被处决后,有网友在网上写了一首诗:“我不知道即将走向死亡的张扣扣,他的灵魂要如何填补;在他回望的最后一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参考资料:

《大河报》:《张扣扣被执行死刑:同情归同情,法律归法律》

荔枝新闻:《张扣扣被判死刑:两个家庭破碎王家人“消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