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价格居高不下,20年后你还得续约
其实殡葬费用最高的在于墓地的价格。众所周知,一平米的房价现在是四五万,上海甚至已经一平米十几万了。说明土地资源稀缺,同一墓地的土地资源也有限,导致普通成品墓地在市场上一般卖3万元,是殡葬费用最大的部分。
以上海某陵园墓地为例。平板墓地不到1平方米的价格从7万元到8万元不等,每平方米的单价是该地区新开的房地产价格的几倍。距离墓园直线距离只有数公里的的新开楼盘,其价格多在2万/平方米到2.5万/平方米的区间。
同时,很多人可能会忽略的是,这次付的钱只是你租了50-70年的土地。另外陵园的管理费用最长20年后你还得来在缴纳一次,换句话说说,20年后你还得来续约。
专家指出,墓地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资源稀缺,土地价格过高,但墓地需求没有减少。
倡导绿色殡葬,实现节地生态葬。绿色殡葬的实现方式有很多种,有海葬、树葬、花坛葬等形式,占地面积小,而且保护环境。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二维码带到墓碑上,还可以扫描实现在线祭祀扫描、云查看人文纪念馆等功能。
显然,上海公墓用地成为稀缺资源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化已经成为当前墓地供应的主要特征,而公益墓地则成为补充或点缀。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预见的是,市民只能通过竞价获得一个供应日益紧张的小墓地,而且价格可能只会越来越高。这就是舆论惊呼“死不起”的现实基础。
虽然现行政策提倡骨灰储存,不鼓励火化后埋葬,但由于民俗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短期内仍难以消除对墓葬的巨大需求。因此,政府不能无视民众的这种需求。我们不反对陵园的市场化,但也要确保公益墓园不缺位。如果无法保障公益墓地,必将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既当“房奴”,又要当“墓奴”的境地。
考察“阴间地产业”与房地产业多有些相似之处:
首先在于刚需。房地产行业的刚性需求在于促进城市化。新城市的人有强烈的刚性需求,或购买或租赁;墓地是每个人的最终目的地。例如,上海每年有5万人死亡,必须入土为安。其次在于背后的投机问题。有钱者除了自己享用外,还可通过投资或投机获取丰厚回报,无钱者则只能望房浩叹徒唤奈何。墓地背后的投机、暴利或房地产,有的房地产开发商转向墓地经营,有的不法分子将黑手伸向公益墓地,变相等同“坟爷”。再次,还在于土地供应问题。房地产的土地供应一直为人所批评,而公益陵园的土地供给,显然也远远不足。
通过三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为了避免购买墓地,我们必须确保公益墓地的供应,如经济适用房的发展;必须防止墓地投机伤害普通人;政府必须真诚地提供公益墓地。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真正推动诸如生态葬等殡葬改革的落实。如此方可平抑墓位价格的恶炒。
至于经常有陵园所说的“低价公益墓地反而不好卖”,“价格低廉的骨灰廊、壁葬、花坛葬、树葬等殡葬生意冷淡”,固然也是个现象,但这并不能说明人们不欢迎公益,反倒成为“贵卖”有理的“依据”。更需要明确的是,现有的公益服务包括哪些内容,是否满足了公众的基本需求,公益墓地中有多少变相了?“吸钱”项目?公益这个词是人们最担心的。“口惠而实不至”。
对于“阴间地产”如何权衡公益与经营、供需之间的利弊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利益问题,在于公益是否真的实施。有真正的公益墓园,才不会让人“死不起”。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殡葬政策也应以此为目标。
上海确实有一些小墓地占地不到10亩,从延长经营周期的角度来看,将限制传统墓地。“一些小型墓园经营了一二十年后,存量土地已经不多。为延长经营周期,墓园会对存量土地有计划地开发使用,譬如说今年只开发300个,卖完之后等到明年再卖。”
根据1994年发布的《上海市墓地管理办法》,墓地经营者应当凭殡仪馆(火葬场)出具的火化证明出售墓地,并与认购墓地的人签订墓地销售合同,并向墓地出具证明;除了给死者的配偶留下合葬的寿穴外,禁止出售寿穴。墓穴购买者不得转让或者买卖墓穴。
上海市民政局有关处室负责人明确表示,炒卖墓地属于违法行为,广州墓地不允许炒卖。由于购买墓地一定要凭死亡证、火化证等证明,墓地并不能过户。
事实上,因为有些地区有购买“寿墓”近年来,墓地预售和私人炒作增寿的习俗屡见不鲜。尽管有关部门每年对墓园都有检查,但私下的违规现象表明,恐有各方利益牵涉其中。专家建议对国家和地方民政部门现行的殡葬管理法规进一步完善,地方有关部门对陵园和墓地也应依法加强监管。
上海目前也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市民选择新型节地葬。多家公墓采用“无碑深埋”的形式,将逝者骨灰放置于环保可降解的骨灰罐内层级深埋,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去年年底,上海大幅提高海葬补贴标准,每具骨灰的补贴金额由400元升为2000元。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上海传统墓葬、节地生态葬和海葬的比例达到70∶28∶2。